浅析挂靠现象何以长期存在
 
 
浅析挂靠现象何以长期存在于建筑行业
 
哲学上有一种观念认为“存在即合理”。哲学上讲的“存在”与日常生活当中的“存在”当然不能相提并论,但在生活中,根据经验我们也可以判断,存在着的事物虽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但一定是可以找出原因的,换句话说,存在的事物不一定有它存在的合理理由,但存在的事物必有其成因。比如我们在建筑行业常常可以看到的普遍现象:挂靠。

“挂靠”一词最初用于官员们在公文当中的表述,指的是如果不依附另一个合法性勿庸置疑的主体,“挂靠”者就不能合法存在,如党员对于党组织的依附(党员挂靠党组织)、社会团体对于政府机构的依附(社团挂靠政府机构)、学会或事业单位之间的依附关系等等。发展到今天,“挂靠”一词似乎已经成为建筑行业的专用名词,中文权威百科百度百科已经将“挂靠”一词与“企业挂靠经营”合二为一。

在建筑行业,企业挂靠是指一个企业允许他人在一定期限内使用自己企业名义(或资质)对外承接工程的行为。要理解挂靠现象存在的原因,还得先从建筑企业的施工资质谈起。

对于个人而言,只有拥有国家认证的建筑从业资质证书,才能从事建筑工作,建筑从业资质证书可以说是建筑从业人员的另一张身份证。同样,建筑企业资质就是建筑企业实力的一种象征,是承接项目工程的一大前提,如果一家企业有实际的施工能力,但是没有企业资质,依然无法承接工程。也就是说,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要具备相应的建筑从业资质证书才能开展建筑活动。

法律对于建筑行业从业资格的准入规定其初衷是为了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和安全,通过规范市场来提高建筑质量。这一措施在理论上减少了施工企业水平低下、企业不负责任等引发的工程质量和安全责任事故的问题,但是建筑行业的问题错综复杂,从业资格只能反应出企业具备了从事建筑活动的技术力量,但仅靠从业资格想要完成建筑工程还远远不够。

完成一项建筑工程除了需要一定的技术力量外,还需要依靠大量的劳动力作为支撑,如果没有施工现场的大量劳动力冲锋陷阵,建筑工程无异于纸上谈兵。一方面,很多中小企业或工程队伍有真实的施工经验,但苦于没有资质证书,因此无法承接到更大的工程;另一方面,建筑市场对于劳动力又有着极大的需求,这就为挂靠创造了市场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挂靠是市场这只无形之手调节的产物。而建筑工程又具有季节性和临时性,而且其中又不乏一些不规范行为,这些现象整合在一起就成为了挂靠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基础。

既然供需双方需求互补,那么挂靠成为既定事实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截至今日,挂靠甚至已经发展成为完整的产业链条,究其原因,除了有市场基础这个必要条件外,还在于参与挂靠行为的双方均能从中获得利益,通过挂靠的手段获得“双赢”。

对于挂靠的一方来说,借助高资质获得更大的市场资源不但能牟取到更大的经济利益,还能不断累积经验,持续提升实力,以低成本的付出最终换取开拓市场的合法身份;而对于被挂靠的一方来说,通过出借资质和身份,换取工程业绩的同时,也会通过收取挂靠费和管理费获得一定的收益,同时还有助于企业控制运营成本,从而提高经营效益。

从本质上分析,挂靠的行为正是供需双方寻求合作的一种方式,只是社会行为的大量存在必然会对社会秩序产生影响。尽管建筑市场存在的大量挂靠行为解决了许多劳动人群的就业问题,而且让建筑市场更加灵活高效,但同时挂靠行为也让很多不具备准入资格的企业或个人进入到建筑行业,给工程质量带来了很大的隐患问题以及纠纷处理问题。建筑行业不同于一般的行业,建筑工程责任重大,人员伤亡问题时有发生,一旦出事就不是小事,因而挂靠行为并未得到法律的认可,参与挂靠行为的双方随时面临着法律风险。

综上,无论是否具备建筑行业从业资质,建筑企业在寻求合作的时候都需要全面了解挂靠的利弊风险,尽量选择法律允许的合作方式,如联合承包、合法的分包与内包等,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实现利益最大化,这同时也是保障工程质量一种有效手段。